乾陵在陕西乾县北门之外6公里处的梁山之上,位于长安西北。按八卦 是乾卦的位置,所以称之为乾陵。在我国帝王陵中,乾陵是极具特色的一 座。它非常大,周围约有40公里,设备齐全,规模宏伟,内容十分丰富。 它没有受到盗掘者的破坏,这是十分少见的。
梁山东临豹谷,西临漠谷,卓立于黄土高原的台地上,形势十分险要。 主峰呈圆锥形,为石灰岩地质,海拔为1048米,正是玄宫所在。其中南有 双峰东西并峙,形成了天然门户,远望就像双乳,俗称“奶头山”。这3座 山的高度与对应关系,构成了乾陵的恢宏气势。
至于陵园有没有外城,地面上已经无形迹可考。如今的双阙,作为第一 道门户,就是神道的起点。神道两侧的建筑遗迹与石刻,至今犹在。门内西 侧有“陵下宫”遗址,可能就是守陵官员、军士及宫人的住所。往北,就是 利用并峙双峰修筑的第二道门,在门内东侧,有狄仁杰等60名功臣的画像 祠。再往北,神道两侧有一对对石刻,依次分别是:八棱立柱华表1对、卷 云纹翼马1对、鞍蹬齐备并有牵夫的石马5对、浮雕朱雀1对、戴冠束带握 剑石人10对。
再往里,内城南门门阙之外就有碑两座:一座,述圣纪碑,高6. 3米, 宽1.86米,估计重量90吨,上有虎殿式顶盖、下有浅刻兽纹基座,碑身是 由5方巨石叠之而成,俗称“七节碑”,取日、月、金、木、水、火、土 “七曜”之意;上面有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楷书《述圣记》,歌颂高宗李 治功德。笔画内当初就填有金屑,现在已不易辨认。
史籍载,文长5000余 字,实存1600余字,竖行,第四石文字已经漫海。另外一座即著名的“无 字碑”,立于述圣纪碑的东面,高为7.56米、宽为2.10米、厚为1.49米, 估计重量将近百吨;碑头八螭盘顶,两侧飞龙腾云,但是上有飞凤凌空,碑 座则是狮马搏戏;碑体高大而壮观,雕刻也精细优美,但碑身无一字。在我 国的碑碣史上,立碑没有字实属罕见。宋、金之后,才有游人题字其上,其中最有名的是“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是用女真文字,还有旁边汉 译,内容为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24年重修乾陵殿虎纪事,是研究女真文字 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石刻以后,便为环梁山主峰的陵园内城,四面都开门;北玄武,南朱 雀,两门相距1600余米;西白虎,东青龙,两门相距为1200余米。四门均 置土阙、坐狮各一对。陵前另置石狮一对以辟邪,并示尊严。北门阙之外还 有一对石马。
南门门前的两侧,是61尊王宾石像。传说,原来有64尊,按照当年参 加李治丧礼的周边各地区及国家来使雕凿。石像身上穿紧袖长袍,腰束博 带,脚蹬尖头靴,拱手鹄立。头的部分大都损毁,残留的都是高鼻深目 形象。
石像的背后刻有国别、名姓、职别等,比如:木俱罕国王斯陀勒、于園 国尉迟歟、吐火罗王子持羯达健等。持此制作为昭陵首创,在祭坛司马门外 立陪陵王宾就有14座。
南城门内建献殿,殿前就有广场,是子孙与百官举行祭祀和朝拜活动的 场所。
乾陵地宫位于梁山主峰下,居内在城中央,坐北朝南。墓道下斜,隧道 长63米、宽4米左右,全部是条石铺装,条石每块重约一二吨之间,叠砌 39层,表层约为410块,石缝用铁栓锲合,或是以铁液浇铸,浑然一体,坚 固异常。
乾陵埋着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女皇陵与双帝陵。至于无字牌形成真正 的原因,始终没有定论。据说,这些年有人就在这个问题上作过细致研究, 发现碑的阳面上到处都是格子,4.5厘米见方,不类后人所刻。由此可见那 时是准备了碑文的。以格子推算,文长3000余字。所以,问题变成了有碑 文为什么没有刻?如今史籍还没有提供可以解读这道难题的线索。
假如把唐帝陵比作中国帝陵建设中的一顶王冠的话,乾陵毫无疑问是这 顶王冠上璀璨夺目的耀眼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