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层次结构内容在考试过程中常以单选题、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但同学们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却经常出现混乱的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就这一部分的内容做一下梳理,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正确区分它们。
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产生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
1.课程计划,新课改前称之为教学计划。
A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VS教育目的)(提示: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B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核心。
C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D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新课改之前称为教学大纲。
A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方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VS课程计划VS教育目的),它规定了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
B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C原则: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VS义务教育VS义务教育课程)(提示: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制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
D作用: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VS课程计划)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B内容: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课文是课本的主体部分。
C模式: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关键就是在内容编排上均不重复;而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考试中抓住“重复或不重复”的关键词进行选择就可以了。
D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VS课程标准VS课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