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套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理论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时期。以下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和理论:
总需求决定就业:凯恩斯认为,经济的总需求决定了就业水平。如果总需求不足,企业将减少生产和投资,导致失业增加;相反,如果总需求充足,就业机会会增加。
政府干预:凯恩斯主张在经济不景气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降低利率来提高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失业的存在:凯恩斯否认了古典经济学中所谓的自我调节市场机制,即劳动市场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他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僵化,市场可能无法自动调整,从而导致失业持续存在。
边际效用递减:凯恩斯接受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即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额外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长期供给曲线垂直:凯恩斯提出的短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即生产可以通过增加雇佣工人和使用闲置生产能力来快速增加。然而,他认为长期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即生产受到资源和技术约束,在长期内无法通过增加总需求来增加产出。
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刻。他的理论为许多国家在20世纪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政策,尤其是在大萧条期间。然而,凯恩斯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尤其是关于长期效应和政府干预的争议。这些争议促使其他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修正凯恩斯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