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解读】
亡——同“无”。
颜回,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所以孔子说他“不幸短命死矣”。
孔子谈颜回好学,不谈废寝忘食,不谈博闻强记,也不谈精通六艺,而是说不迁怒、不贰过。足见在他的心目中,“学”的核心不在于发愤努力,不在于天资聪颖,甚至不在于知识的多寡,而独在身心性情之间。也就是说,孔子所倡导的“学”,首先在于潜心克己、学会做人。
本章内容可以和《学而篇》1.6内容对照,孔子谈教育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余力,才谈学文,这和今天只谈掌握多少知识、获得多高学历,不谈如何做人完全是两个方向。
有人解读说,鲁哀公问孔子哪个弟子好学,暗含问哪个弟子可用的意思。孔子回复颜回死了,后面再也没听说过好学的,暗含感觉哀公不可靠,不向他推荐人才的意味,属于孔子的语言艺术。
这话乍听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孔子一向强调“臣事君以忠”,说说哪位学生好学又没什么大祸患,孔子不可能不实事求是,更不可能在心里认定国君不可靠。
孔子批评臧文仲,其中有一条就是“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篇》15.14)知道柳下惠的贤能而不向国君举荐,这是孔子看不上的。如果哀公真有选才之意,孔子又怎么可能不举荐自己的弟子呢?
所以,本章最大的可能就是君臣之间的普通谈话。但孔子多加了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两条优秀的道德品质,倒是真可能含点说给国君听的意思。毕竟,当权者的迁怒和贰过对民都是大伤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