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什么(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时间:2024-08-06 11:16:32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我们通过分析势必得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实践的结论。现在要进一步知道被实践决定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及其形式

所谓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或第一、起始)阶段。它的最大特点是直接性,即对事物真实、直观、可靠的反映。因为它是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故是真实、直观的反映。

感性认识的形式有三:

一是感觉。它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及特性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最初结果. 这就是说, 在感官和事物之间没有中间环节而言。例如,眼睛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形状; 耳朵听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鼻子闻到的物体的气味等,就是感觉,就是对事物的个别特征的直接反映。

二是知觉(又叫直接印象)。它反映的是某一客观对象的各个特性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形象,是人们把得到的感觉进行综合而成的。或者说是感觉现象的综合和事物整个形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通过对一个学校的初步观察,就能把看到的许多个别现象——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强、学生素质高、教学设备先进等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这个学校属于“质量一流”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知觉。

三是表象(又叫间接印象)。它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大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保留和再现。例如,前面说的学校的整个外部形象,我们既使离开了这个学校,也可以回忆起来,对其个别现象也可以再现出来。

2. 理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及其形式

所谓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又叫做认识的第二阶段。它的特点为“间接性”, 即以感性认识为中介,运用抽象思维形式间接反映事物。也就是说,事物经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有三:

一是概念。它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概括。例如,“大学生” 这一概念就舍去了地域、时间、民族等的不同,而抽象出学历、文化程度这一共同、本质属性。

二是判断。表明概念与概念的联系。例如,“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助手”, 就表明“共青团” 与“共产党” 这两个概念的肯定关系。

三是推理。表明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从己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例如,根据“人总是会死的” 这一己知判断,就能经过“张三是人” 这一己知判断,进而推出“张三会死” 这一未知判断。这就是推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

一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首先,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形象地说,走都没学会,还想学飞?这是不可能的事。其次,理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感性认识是现象,但现象就反映出本质即理性认识。用个比喻说:理性认识好比“成品”, 感性认识好比“材料”, 没有“材料”, 加工厂就制造不出成品来。相传有个先天双目失明的人,想知道什么是红色。别人给块红绸子,他一摸说:原来红色是光滑的。给个红苹果,他说:红色是圆的。想尽办法,总不能使他知道什么是红色。这说明如果从来没见过红色,就不能形成对红色的概念。

二是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虽然很重要,但毕竟只能反映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例如,“地球中心说” 就凭表面现象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而“太阳中心说”则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上升为理性认识。再说,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而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如果人们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就站不高、看不远,就会就事论事而不能就事论理。

三是两者互相渗透。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人的感性活动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例如,搞创作要深入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又必须在一定的思想、原则指导下进行,而不是盲目的体验生活。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事实上,感性认识丰富的人,比实际经验贫乏的人,对事物理想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凭肉眼可以区别24种不同程度的“黑色”, 而一般人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就难以完全把握“黑色”, 顶多看得出:乌黑、漆黑、两眼一墨黑。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好比“蜜蜂”, 既要采集花粉即有感性认识,又要酿出蜜来,即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 为什么要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才能发挥理论的作用, 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大家都知道,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去认识世界。再好的理论不付诸实施等于“纸上谈兵”。 有了治癌症药方不去救病人,那有没有它都一样。再就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这就是说,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不可能一劳永逸。

2. 怎样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

一是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因为理论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关于普遍性的东西。只有把普遍性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于具体情况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实践,正确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例如,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普遍真理,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什么具体形式则必须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二是确定主体对客体进行实际改造的目的和方式。这就是说,要把客观事物存在的尺度同人的需要的尺度结合和统一起来,在观念中建立起实践改造所应建立理想客体, 即形成实践观念。形象地说,就是改造事物现成形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同样是住房,现在就是复式结构,地下室可放小车,卧室里还有卫生间,就更能满足家庭需要。

三是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理论一经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无穷无尽的力量和自觉行动。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群众也是最通情达理的。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干部。所以,其一新理论问世时,要反复宣传、深入人心,为群众所接受、所理解,事情就好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