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纺织娘是什么(剑尾亚目—螽斯科:纺织娘)

时间:2024-08-12 15:31:19



9.纺织娘

纺织娘(学名:Mecopoda elongata)是螽蟴科、织娘属昆虫。

(1)形态特征

大形,体长50-75毫米(达翅端),体褐色或绿色。头顶、前胸背板两侧及前翅的折叠地方黄褐色。头短而圆阔,复眼卵形,褐色,位于触角两侧。触角线状细长,褐色,有些环节有棕黑色斑点,由很多环节组成,超出翅之末端。触角窝前有一弧状隆脊,前胸背板褐色,具粗的凹刻和白色小毛,前胸背板前缘直,后缘成弧状,有两条浅横沟把前胸背板分成三个部分,中部有一三角形凹陷,前胸背板侧片基部黑褐色,向下颜色渐淡;有两条浅黄色长棘状突起。后足发达,比前足和中足长;腿节成锤状,并有粗的凹的缺刻;下缘有一排刺,其末端两侧各有一刺。胫节细长,横断面成三角形,在其棱上都有一列刺,胫节末端有数个强大的刺;附节4节,后足跗节下有一棕黑色的垫,第1跗节,第2跗节两侧有一纵沟。前足胫节靠基部有一个长卵形窝状的听器。翅发达,前翅约为其体长2倍以上,前翅略短于后翅,中贯粗大的肘, 前翅前缘往往有纵列的黑褐色的斑纹。静止时左翅摺叠于右翅上。雄虫下生殖板末端有三角形缺刻,雌虫产卵器长,但比其身体稍短,成军刀形,末端尖锐。

(2)生活习性

纺织娘栖息于凉爽阴暗的草丛中。成虫于夏、秋季间出现。白天常常静伏在瓜藤枝叶或灌丛下部,黄昏和夜晚爬行至上部枝叶活动和摄食。为植食性昆虫,喜食南瓜、丝瓜的花瓣,桑叶、柿树叶、核桃树叶、杨树叶等。鸣声如“轧织,轧织”声。

纺织娘有着粗壮有力的后腿,是个跳远能手。如果受到惊扰,它便会在草叶上一跃而起,瞬间不见了踪影。如果仅靠跳跃还不能远离敌害的话,那么它就会张开翅膀,以最短的时间飞到最远的地方躲避起来。纺织娘凭借健壮的后腿和适合飞行的翅膀,往往可以轻易地逃避敌害。

纺织娘若运用跳跃和飞行都不能甩掉捕食者的话,就会放毒。被逼到无路可逃的时候,它们会从胸腺中释放出黄色的毒液。其毒液毒性不见得有多大,主要是对捕食者起震慑作用。面对纺织娘的毒液,一些不够胆大的捕食者往往知难而退。

(3)繁殖方式

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纺织娘成虫的发生期。每年到了繁殖季节,是雄性纺织娘追异性最积极的时候,许多的雄性会躲藏在草丛之中,嘴里吟唱出“gazhi-gazhi-”的歌声,这其实只是前奏曲。这种前奏曲唱过20多次后,歌唱开始进入主旋律“zhi-zhi-”。歌声抑扬顿挫,音高韵长,不同的雄性歌声融汇在一起,就像一场歌咏大赛一样。如果某个雄性的歌声打动了某个雌性,雌性就会迅速地飞到雄性的身边,将自己的身体藏在雄性的翅膀下,表示对雄性的青睐。

(4)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及中国和日本的南部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南部沿海各地,如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以及四川等地。

(5)主要价值

纺织娘以干燥或新鲜全体入药,有息风镇惊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痉挛抽搐。

10.鬼王螽斯

鬼王螽斯并不是这一类螽斯的学名,而是拥有着如此恐怖相貌的螽斯属的俗称。

(1)形态特征

该属种类捕食性以及性情都十分生猛,相貌方面更是奇特怪异。

鬼王螽斯属里面最大体型的Panacanthus cuspidatus,它的长相非常的有特点。首先,它拥有着很明显巨大的头部以及非常可怖的口器。其次,全身上下,包括头部两侧以及六足的腿节,胫节上,都布满了吓人的刺。包含翅膀长度65-75mm,当它只是一只若虫的个体时候,它的体型已经是非常巨大。鬼王一词,果真名不虚传。

(2)生活习性

鬼王螽斯是典型的捕食性的螽斯。它在原产地主要捕捉各种昆虫为食。它有着惊人的捕捉速度。那些飞行速度很快,机敏无比的食蚜蝇也难逃它那满是利刺的前肢。

即使在若虫期间。这种高效捕食性也表露无遗。遇见其他动物的威胁时,鬼王螽斯会迎面张牙舞爪的示威。

11.脊螽

脊螽属直翅目螽斯科。

(1)形态特征

身体中等大小,体长25~35毫米,从头顶到翅端可长达45毫米左右,其触角甚长,常向后斜拖,长达40毫米左右。此虫因其外形很象纺织娘,只是体形稍小些,所以又叫做“小纺织娘”、“小娘子”。又因其鸣声“子甫”和“织布二字的谐音相似,因而又有织布童子之称。脊螽全身碧绿,象一块翠绿的碧玉,只有头顶和背面上有些黄褐色的花纹。它腹部呈青白色,而前翅却是绿色,就象一片鲜绿的叶片,后翅细长发达,善于飞翔。其前足和中足胫节各有6对强大的长刺。雄虫背部有椭圆形的发音镜,具有光泽,其总体外观比纺织娘的体色鲜艳、显眼。雌虫的产卵瓣粗大,呈刀形。

(2)生活习性

它并不喜欢飞上很高的树顶,大多只在较矮的草顶上或树梢上栖息和鸣叫。它的动作比纺织娘还要敏捷,这对于捕捉它的爱好者来说确实会带来一些困难。

(3)种群分布

脊螽属热带性鸣虫,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各地,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在江南地区,此虫大多在7月中下旬开始鸣叫。它的鸣声单纯、独特而有韵味,虫体也翠绿娇艳,十分可爱,因而很受鸣虫爱好者的喜爱。脊螽喜生活在有高草和较茂盛的灌木丛之中,以及未施过农药的豆田、菜田里。它鸣叫时喜欢爬到草丛或灌木的最高处,常常一边鸣叫,一边移动着位置,叫一阵后换个地方继续鸣叫。

12.树螽

树螽属直翅目螽斯科 是一体形较大的常见鸣虫,由于它最喜欢栖息在树上和灌木上,因而得名树螽。 .

(1)形态特征

此鸣虫体长50~60毫米,体宽5.5毫米左右,全身多为绿色。其触须为黄褐色,长度与体长相等。树螽的头部呈椭圆形,头顶略尖,脸扁而象蝗虫的脸面,两牙较长而色鲜红,口器坚硬强劲,会咬人,捕捉时须防止手指被咬。它的前翅很长,伸展后超过腹部,其总体形状很象尖头蚂蚱,形体稍比草螽粗壮。雌虫的产卵管黄红色,末端黑色,长长的象镰刀。此虫在我国南方最多,也是一种著名的鸣虫。

翅的形状与功能变化较大。均不善飞行,尽管有些热带种翼展可达20公分(8寸)。许多种不飞,仅在跳跃时振动翅膀,有些种后翅色彩鲜艳,是一种防御形式。卵产于各种活着或已死植物内或其表面,取决于树螽的种类。幼虫与成虫相似,但翅膀未发育完全。主要以植物为食,有几种也吃其他昆虫。

(2)生活习性

树螽或许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中心,它们及其他昆虫是猴、啮齿动物、蝙蝠、鸟类、蜥蜴、两栖类和蜘蛛的主要动物蛋白来源。仅巴拿马就有150种以上的树螽。

树螽、蟋蟀和蝗虫均为直翅类昆虫。虽然螽斯通常也称作“grasshopper”(蝗虫),如“meadow grasshopper”(草螽)、“cone—headed grasshopper”(尖头草螽)和“long—horned grasshopper”(螽斯),但“真正”的“grasshopper”属于另一不同的直翅昆虫亚目(蝗亚目〔Caelifera〕)。树螽与蟋蟀的亲缘关系较蝗虫近,因为树螽和蟋蟀均属于同一亚目(螽亚目〔Ensifera〕)。

13.草螽

草螽属螽斯科,有绿色及淡褐色两种。

(1)形态特征

雄虫身长约60毫米,雌虫身长约65毫米,外形颇似尖头蚱蜢。头部呈圆锥形,尖而斜头顶显著前突,边缘有白色的细条纹两侧有黄色条纹。触角鞭状,大致与体等长,绿色。前翅绿色,伸过腹部,右前翅有透明的发声器,腹部背面中央有褐色的纵带。雌虫产卵管颇长,约20毫米端部尖外形如剑 [1] 。它形似尖头蚱蜢,又很象蝗虫。褐色者呈浅褐色,色泽比褐色纺织娘的颜色要淡些。绿色者呈浅绿色,色泽也比绿色纺织娘要淡些。其2条触须成丝状,黄色,和它的身体颜色差不多。前翅较长,约超出腹部2厘米,雌虫体较雄虫略大,黄绿色的产卵管形如尖剑,平直而略向上翘,有3~4厘米长。雄虫背部的发音镜透明发亮,形状、色泽都较美观,其尾须呈钩状。

(2)突出特点

头顶或多或少侧扁,不凸出于颜顶之前,背面具或缺纵沟。前胸背板较短,侧片后缘在胸听器部位鼓起,呈半透明。前翅与后翅发达,或短缩,但长于前胸背板。前胸腹板具1对刺或缺刺。足股节腹面缺刺或具刺;前足和中足胫节背面缺刺,腹面具短刺;前足胫节内、外侧听器均为封闭式,呈裂缝状。后足股节内、外侧膝叶端部具2枚刺。雄性第10腹节背板后缘中央开裂成两叶状;尾须内侧具1—3枚刺;下生殖板后缘较直,或具浅凹口,腹突明显;外生殖器具阳茎背突,狭带状,端部扩展,具齿。产卵瓣剑状,较长,或缩短,直或略向背方弯曲,通常背、腹缘光滑,端部尖或稍尖。

(3)生活习性

受惊时跳入水中,爬在水生植物上,可潜水数分钟。日间或夜间鸣叫,其声「卡嗒」或「营营」。在各类草螽中Orchelimum属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属之一,眼大,橙色,虫体上部褐色,下部绿色。草螽属(Conocephalus或Xiphidium)体较小,鸣声较弱。

它喜欢栖息在草丛、灌木丛和绿篱之中,以植物的嫩茎、叶、花和果实为食。一般在5~6月出现,至9~10月仍可见到。

(4)分布区域

草螽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地都有分布,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

14.巨沙螽

巨沙螽(学名:Giant weta)是一种巨大的昆虫,只生活在岛屿上,它们是岛上巨型物种的绝佳例证。

(1)形态特征

身体较长,不包括腿和触角,外形巨大,无翅膀,成年个体长达约8—10厘米。巨沙螽在近两亿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点进化,其形体特点一直保持,是整个自然界最大的昆虫,其中有的重达七八十克,比苍蝇大100倍~150倍,是一般蝗虫的50倍。

(2)生活习性

巨沙螽的凶猛程度不但可以吓跑老鼠,而且还会咬人,但它们一般不会主动向人发起攻击,只在受到威胁时才进行自卫。

(3)生活环境

巨沙螽只生活在岛屿上,它们之所以体形更大,主要是因为生活在孤立岛屿上,缺少大型天敌,它们是岛上巨型物种的绝佳例证。

在新西兰,有70多种沙螽,其中巨沙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昆虫。怀孕的雌性巨沙螽体重可达70克以上,它们通常很少集体生活。它们的饮食以植物、其他小昆虫以及水果为主。与其他同类物种相比,巨沙螽堪称“巨人”。

(4)分布

巨型沙螽仅生活在新西兰国内的几个岛屿中。

这种大蝗虫有11个不同的种类,成年时体长可达8英寸(20厘米)体重可达2.5盎司(合70克),其最明显的体态特征为这种昆虫没有翅膀。随着田鼠等鼠类动物增多,巨型沙螽数量急速减少。